首页 校友会 新闻信息 通知公告 校友动态 校友风采 校友查询 校友专栏 校友捐赠 下载园地
 
 
热点资讯  
校友风采
友情链接
校友会
新闻信息
通知公告
校友动态
校友专栏
下载园地
图片新闻
 
校友风采
 
往事如烟 华琦
发布日期:2013-04-15 字号:[ ]
  华琦, 女, 1953年7月出生。临床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 博士生导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首都医科大学心脏病学系副主任,卫生部心血管病防治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高血压防治协会副会长,中国高血压联盟理事。1983年北京医科大学本科毕业,1990年及1993年在首都医科大学, 分别获医学硕士及医学博士学位。历任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内科住院医师, 住院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心血管内科主治医师, 副主任医师, 副教授,主任医师,教授。

  1969年8月按照毛主席的指示,我和同学们一起来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支边,那一年我刚刚16岁。在祖国的边疆,我看到了当地的农民和“盲流”生活的贫困和缺医少药,小病忍着大病需要坐拖拉机颠簸几十里路到团卫生所。我的一位好朋友比我大六岁的上海知青怀孕后居然胎死宫内很长时间都不知道,一些知青伙伴因为疾病没有得到及时治疗和抢救,永远的留在了那里。从那时起,我决心要读书,要做一名医生,要用自己的知识为人民服务。

  1978年我考入了北京医科大学,那一年我25岁。1983年大学毕业后开始了医生生涯。1987年和1991年我又先后考入了首都医科大学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得到了进一步的深造。

临床经验的积累是进一步开展科研和教学工作的基础

  我体会刚刚走出校门的住院医师,首先应在二级学科范围内轮转主要专业及相关学科的病房及辅助科室,进行全面系统的临床工作训练,打下坚实的临床工作基础。第四、五年在广泛奠定本学科各种诊治技能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学习和掌握本专业临床技能和基本知识,进行三级学科的专科训练。

  我在住院医师期间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心血管内科病房及监护室、呼吸内科、消化内科、肾脏内科、内分泌科、综合科及急诊室轮转, 努力在各科各级医师指导下学习和工作,同时注意不断总结临床所见所闻,撰写读书笔记。我体会一篇优秀的论文也是一篇好的读书笔记。

  心血管内科轮转期间总结“乌头碱中毒致心律失常及尖端扭转性室速的电生理机制”等9篇论文,在医务处组织的全院病例讨论会上报告病历。

  1991年下半年我在宣武医院担任内科住院总医师工作,在各科主任及主治医师指导下,参加指导内科危重急症的抢救。总结 “丙基硫氧嘧啶改善甲亢患者心脏及内分泌功能的疗效及意义”等3篇论文。

  1992年1~7月及1994年1~12月在心血管内科病房承担病房主治医师工作, 期间参加大内科二线值班,在心内科主任及上级医师指导下努力学习和工作。1992年在心内科病房承担病房主治医师工作期间总结“家族性扩张型心肌病一家系4代4例报告”等3篇论文。1994年在心内科病房承担病房主治医师工作期间总结“急性心肌梗塞溶栓治疗中血浆心钠素与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变化及意义”等4篇论文。

  上述论文均分别发表在中华心血管病杂志,中华内科杂志,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首都医科大学学报等杂志上。

教学相长,是使基本功进一步扎实的必要手段

  我在1996、1997两年承担九一级和九二级大学本科生的物理诊断和临床见习教学工作。在教学过程中使我重温了十余年前学生时代的功课,使物理诊断基本功进一步扎实,对除心血管内科外的呼吸、消化、内分泌、肾内科等科室常见病多发病的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有了更系统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我在1996年获硕士研究生导师资格,2000年获博士研究生导师资格。近几年较多较深资历的医师在申请临床医学硕士或临床医学博士研究生学位,使攻读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的研究生资历深浅不一,我体会高年住院医师(第四年或以上)、主治医师或副主任医师,对临床技能和论文的要求更应提高一步,因人施教,应根据首都医科大学的要求,在坚实的临床工作基础上,以三级学科的专科训练为主,结合课题,进行专门的技能训练,不仅要完成好课题,同时要在坚实的临床工作的基础上,成为某一门技术方面的专家,为早出人才、快出人才、多出人才做好准备。

  我在近十年来所培养的研究生已逐渐成材,他们当中有的已成长为北京市科技新星,有的已成为首都医科大学基础临床课题或市委组织部优秀人才课题的主持人。我为他们的成长而感到骄傲。

密切结合临床的科研才是有生命力的科研

  1.学会从临床实践中发现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临床实践中,要学会观察、注意周围的事物,具有敏锐的洞察力,高度的科研意识,创作的激情,对事物的兴趣和对事业的兴奋,发现问题,举一反三,从中找出自己论文的切入点。

  我在心内科病房工作期间,发现有一位患者有严重的心律失常,多次晕厥,心脏超声证实有严重的室间隔及右心室肥厚,而心导管检查并无肺部疾患和肺动脉高压的迹象,结合病历复习文献,撰写了“原发型室间隔及右心室肥厚性心肌病”,在中华内科杂志上以个案报道形式发表。在以后的临床实践中,我又发现有同样的病人,一一予以记录,总结为论文。

  2. 学会利用病案室查找资料

  病案室是一丰富的医学宝藏库,蕴藏着无限的生机。我在综合科轮转期间所管的病人中,有一位黄疸、腹水,肝脾进行性肿大,生前未能确诊,尝试多种治疗无效,死因不明,于是动员家属进行尸体解剖,发现是较少见的“无反应性结核病”,我在当时综合科主任陈秉良教授指导下,结合病历查阅文献,发现无反应性结核病是53年前才被人们首次发现并命名,较少见,而又异常凶险的一种结核病,是血行播散性结核病的一种特殊类型;由于结核菌素试验为阴性,抗结核治疗无效,生前确诊较少。我又立即到病案室查阅了有关病例,发现我院自建院以来有4例类似情况,生前死因不明,尸检方确诊为血行播散性结核病,于是总结病例并撰写了论文“尸检确诊血行播散性结核病四例回顾性分析”,论文引起了高度重视并在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全文发表。

  3.学会刨根问底

  我在作心内科病房主治医师时,发现所管的病人之一是因反复呼吸道感染,多次以慢性支气管炎合并感染在呼吸科门诊就诊及病房住院,最后经超声心动图证实为扩张型心肌病而转入心内科病房。半年后他的哥哥也因扩张型心肌病来我院心内科住院治疗。我认真检索文献,发现肥厚性心肌病有明显的家族遗传倾向,而扩张性心肌病有家族遗传倾向的并不多见,由此追问病史,该患者的父亲于50年代死于阜外医院,病因是“充血性心力衰竭”,其长兄于50年代猝死于朝鲜战场,并非是战斗死亡。由此,我对这二位扩张性心肌病患者的子辈及孙辈均作了超声心动图检查,发现子及孙辈中虽未发病,但均有明显的心脏扩大,心肌运动普遍低下,有普遍的发病倾向。于是,撰写了论文“扩张型心肌病—家系四代调查”,发表于首都医科大学学报,并由此追溯到不少扩张性心肌病病人,首发症状往往是由于心脏扩大,肺动脉高压,肺部淤血而反复的呼吸道感染先至呼吸科就诊,甚至有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合并感染,肺气肿,肺心病”而长期在呼吸科治疗,经与呼吸科主任切磋后,引起同感,联合查阅病历,撰写“扩张型心肌病误诊为慢性支气管炎临床病例分析”。在刨根问底撰写论文的过程中,既提高了专业知识水平,培养临床分析和思维的能力,又解决了临床的实际问题。

成长道路上几件难忘的小事

  1. 最初的三次出国经历

  随着时间的流逝,出国机会和经历越来越多,但我永远不会忘记我最初的三次出国经历。

  1991年我按照在韩国召开的亚太地区超声心动图会议的要求投了十余篇稿件,当时只想论文摘要能在相关杂志发表,但其中两篇接到了大会中心发言的邀请函。因为不具备经济实力,我以届时另有安排为由谢绝了。不料很快接到了大会资助的往返机票和喜来登饭店住宿的邀请。那是我第一次出国和在国际会议上发言。

  1997年我和科里两位年轻的同志给美国高血压年会投了几篇稿子,大会接受并给予500美元注册费资助。我们三人自费来到纽约,住在新华社纽约分社,每天交2美元住宿费,早晚就吃我们从北京带去的方便面和咸鸭蛋,每天坐纽约的地铁去开会,虽然很清苦,但在国际学术会议上所感受到的学术气氛却使我终生难忘。

  1998年世界卫生组织在日本东京召开肥胖问题研讨会,当时我们有肥胖相关论文和成果,卫生部相关部门邀请我和他们的一位官员一起代表中国作为世界卫生组织顾问参加,那次我们珠联璧合在大会上作了多次即兴发言,那位官员经常出席国际会议,知道国际会议惯例如何发言,而我知道发言所需的数字性资料和每一个单词如何准确拼写,我们根据每天的会议日程随时制作和更新幻灯片。大会给予每人每天250美元顾问费,5天合计1250美元。

  2.不懂什么是SCI(科学引文索引)论文时发表的SCI论文

  1994年我在美国“Journal of Clinical Ultrasound” VOL.22,NO.4:231-238发表了第一篇SCI论文“Evaluation of Doppler Echocardiographic Atrial Pacing Stress Test in the Detection of Coronary Artery Disease”,一共8页。这是我博士论文的一部分内容。那时侯没有人要求我也不懂什么是SCI论文,只是有一种理想和激情,希望世界了解中国了解我们。我在宣武医院图书馆找到这本英文杂志,根据杂志的格式要求修改论文,并按照地址寄去。经过几轮修改,论文得以发表。我体会SCI论文的发表取决于工作的扎实、创新以及语言的表达能力。

  3.“特殊”的研究生

  我在1987年2月参加硕士研究生考试时已经怀孕2个月,那一年我34岁,结婚8年才幸运怀孕。那时首都医科大学有严格的纪律,我只能保密,考前没有休息,考后第二天就继续在心内科监护室上班,大夜小夜倒班。那时心内科监护室条件不如现在好,心梗患者时有阿-斯综合征发生,腰已经弯不下去还时时需要给患者心脏按压。和我一起配班的护士们给我未出生的儿子起名叫 “铁蛋”, 就是怎麽折腾都没关系。9月开学后,学校怕影响校风不让我去上学,我只好自己看书。9月20日儿子出生后不满一个月我就参加了统计学和心脏电生理等课程考试,之后顺利的修完硕士研究生课程,提前半年毕业。

  我在1991年考上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心内科临床医学博士。博士期间我承担了大内科住院总医师及心内科病房主治医师工作,并提前完成课题,1993年毕业。是首都医科大学唯一的三年学制两年毕业的统招研究生。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首都医科大学是培养我成长的摇篮。在母校我得到了最充分的阳光雨露滋润,使我这一搭乘末班车的人能够赶上队伍,随队前进。

  在我成长的道路上,我要特别感谢许许多多的前辈们和朋友们,他们在我最困难的时候给予我最真诚最无私的帮助,给予我工作、学习的机会和前进的勇气,他们是我终生的榜样和良师益友。

  我还要感谢我的父母。他们给我留下的正直、善良、勤劳、勇敢的品质和奋发向上的精神,永远鼓励我前进。我还要感谢我的爱人和孩子对我的理解和支持。我希望在今后的岁月中,能够补偿我对他们多年来的忽略。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友情链接: 首都医科大学 更多>>>
版权所有:首都医科大学校友会 2005-2010
联系我们:首都医科大学校友会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右安门外西头条10号
电话:010-83911417 E-mail:cmuaa@ccm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