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校友会 新闻信息 通知公告 校友动态 校友风采 校友查询 校友专栏 校友捐赠 下载园地
 
 
热点资讯  
校友风采
友情链接
校友会
新闻信息
通知公告
校友动态
校友专栏
下载园地
图片新闻
 
校友风采
 
心灵的追求 许永照
发布日期:2013-04-15 字号:[ ]
  许永照,男,福建永春人,教授,1939年8月出生。1965年毕业于北京第二医学院(现首都医科大学),留校任职至今。曾任北京第二医学院学生会副主席、解剖教研室副主任,党支部书记、首医大党委委员、首医大侨联主席、首医大港澳校友会名誉会长;丰台区第九届人大代表、北京市青年联合会委员、北京市归国华侨联合会第7~11届委员、常委。

回国求学

  我出生在印尼,父亲是一位举人,于1910年赴南洋谋生。父亲家教严格,为人忠厚,乐善好施,在当地是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母亲是一位缠足、善良、乐于助人的中国典型家庭妇女。在9个兄弟姐妹中,我排行老九。从小学至中学就读于华文进步学校,从小聪明好学,能歌善舞,兴趣广泛,备受父母、长辈和老师的喜爱。1958年8月18日,受进步思想影响和祖国的感召,我带领45位风华正茂的华侨青年回国求学,大家含着眼泪辞别了父老乡亲。当万吨油轮迎着呼啸的海风,越过奔腾的海浪,渐渐远离海岸驶向遥远的北方时,我们悲喜交集地涌向巨轮的甲板,悲的是这一去不知何时才能报答父母之恩,喜的是很快就要投入祖国的怀抱。我们向亲人招手呼喊暗下决心:“放心吧!我们一定会为华侨争光。”经过九天九夜海上的艰难航行,我们终于踏上了祖国的土地,高音喇叭播放着熟悉的“歌唱祖国”乐曲,湛蓝的天空,芳香的泥土,和蔼可亲的同胞,使我们万分激动。我心里喊出的第一句话是:“祖国,我回来了!”我们做的第一件事是向祖国献礼,把龙目中华总会委托我们带回的100公斤优质稻种和咖啡豆交给广州华侨接待站领导,礼物虽小,却凝聚着广大侨胞对祖国的一片真情厚意。我们最受鼓舞和难忘的是接待站领导的一席话,他说:“祖国欢迎你们,感谢广大侨胞对祖国的支持。愿你们像这些种子一样,在祖国的大地上生根、开花、结果。”

与母校同成长

  流逝的岁月已不复返,历史的印迹永世难忘。1960年5月,按照周总理的指示,大批回国侨胞,可提前高考,我们120名华侨同学被北京第二医学院录取,成为母校的首届学生。1960年正值我国困难时期,校舍还未奠基,我们被临时安排在回龙观精神病院的一个四合院里,不久又迁至安定医院蓝靛厂的破庙。在这里,我们迎来了前来报到的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同学。不久,500名首届北京第二医学院的学生搬到母校现在的校址,开始了我们的大学生活。

  那时学校只有一栋外露红砖的半截楼,就是现在一教楼的西半部,四层教室和办公室是学生宿舍,每间教室住40-50人,实验室设备很简陋;没有盥洗室,洗漱要到一楼外唯一的露天水管取水;食堂是一个大工棚,雨天时,外面下大雨棚内下小雨,粗粮和熬白菜是我们的基本主食,一周能吃上一次带有“肉”香味的熬白菜和一个烧饼,就是一种享受了,许多同学因营养不良得了浮肿病。校园的其余部分是一大片荒野和芦苇荡,每天布谷鸟和雀儿美妙动听的叫声把我们从睡梦中叫醒。学校制定了严格的校规,不论数九寒天还是酷暑烈日,每天坚持早晨和下午两次体育锻炼。老师们辛勤备课,学生们努力学习。我们边学习边劳动,参加校园建设。在那艰苦的年代,广大师生员工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平等和谐的上下级关系,团结互助、艰苦朴素、尊师爱生的师生情、同志情、同学情,体现在方方面面,让人终生难忘。

  五年的大学生活,在吴阶平院长、陈化书记、冯佩芝书记、王新春书记等的领导下,学校面貌在一天天变化,我们同母校一起成长,思想也逐渐成熟。如今,当我们漫步在校园郁郁葱葱的林荫小道时,当我们徜徉在校园姹紫嫣红的美丽鲜花中,感到无限感慨和自豪。学校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倾注了我们的全部情感和辛勤的汗水。老食堂前马路边的那棵大柏树,现在的男生宿舍楼和学校行政楼是我们那段历史的见证。我感谢父母的哺育,感谢校领导和老师们对我的教育,感谢那段艰苦年代的磨练。人生就是一种考验,艰苦难忘的大学生活,为我今后的人生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我从小就梦想成为一名医生和教师。1965年9月我被分配留校,命运真的选择了我走上医学教育的讲台。

  留校后,我很幸运能留在吴阶平院长身边工作,亲身感受他的人格魅力,亲耳聆听他的教诲。在工作中有三件事使我深受教育:有一次,我陪他到积水潭医院检查临床教学工作,听完教办老师的工作汇报后,吴院长首先说:“对不起,我不能经常来。你们很辛苦,工作很有成效,谢谢你们。”然后就抓好学生的临床实践和医德医风问题提出了几点意见。一席亲切的话语让在场的所有人深受感动。还有一次,我收到了大兴县医院的一封来信,邀请吴院长为一位“阴阳人”患者会诊,我问他去不去?他痛快地回答:“去!”当我要去车队要车时,吴院长阻止我说:“我们坐公共汽车去。”第二天,我陪院长上了永定门外的郊区车,一路颠簸前往医院。几天后,吴院长又返回医院,亲自为那位普通农民患者做了手术。吴院长是国际著名的泌尿外科专家,他多次受命带队前往印尼为苏加诺总统治病。七十年代末,已退休的总统私人医生将自己写的回忆录《历史的见证》送给了吴院长,书中用了很大篇幅描述了当时来自五个国家医疗代表团为总统治病的情况,其中对吴院长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品德赞赏有加,对中国医疗组采用的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给予了很高的评价,“WUJIEPING”在书中出现有七处之多,为各国之首。在吴院长身边工作,我受益匪浅,他严谨的治学态度,精湛的医疗水平,高尚的思想品德,永远是我学习的榜样。

  做一个严谨、诚实、不断进取的好教师是我心灵的追求,我的做人原则是:要不断学习,提高专业和政治思想素养;要严于律己,身教重于言教;要面对困难,勇于承担责任;要充满爱心,诚恳对待同志、同学和朋友。

教书育人,教师天职

  医科大学是培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合格医学人才的场所,所培养的人才必须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和高尚的医德医风。我深深体会到:教书育人是一种责任,教不严,师之过。我不期盼做得很好,我不奢求马上见效,我只是满腔热情地尽职尽责,我相信感动就在平常之中,就在那点滴的瞬间。要做好教书育人工作,首先教师自己要做到为人师表,充满爱心和真情,师生之间不是说教式的,而是朋友之间的真诚的交流。沟通能消除壁垒,交流能融化冰雪。

  四十一年的教学生涯,我发现学生思想意识方面的问题,主要有以下表现:其一,独立性较强而陶醉于自我设计,对周围漠不关心;其二,胸无大志,自制力较差,心理智商较低;其三,认为个人主义是事业成功和实现个人欲望的动力;其四,有上进心,但怕别人说三道四;其五,各种原因引起的自卑、隔阂、厌学甚至轻生念头等。有二件事引起我的深思:有一次,我发现一份解剖期中考试的答卷上,工工整整地写了两行字:god bless me!老师,对不起!我意识到可能有问题。我就和这位同学进行了交谈,我了解到学医是他父母的意志,他最感兴趣的是政治,他很崇拜希特勒……我感到很惊讶,但很快平静下来,以一个长者和朋友的态度继续和他交谈。我很赞赏并肯定了他的诚实和对老师的信任,看得出来,他思想很苦闷,现实与理想发生了严重碰撞,严重影响了他的学习。我没有指责他,而是心平气和地与他交流沟通,最后鼓励他说:“生活就像一条路,有时曲折,有时平直,有时上坡,有时下坡,走得好,走不好,关键在自己。”果然,第二学期他完全变了,当了副班长,获得了校奖学金,在北京市高校班级评比中,他们班被评为北京市先进班集体。另一件事发生在“六四”风波后,学校组织了一周的自我教育,我被分配到思想最活跃的一个班,与同学们一起讨论学习。在学习中,大家围绕“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我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从国外谈到国内,从文革谈到“六四”风波,从改革开放谈到祖国的未来,特别是当我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谈起华侨的血泪史,回忆起中国被称为东亚病夫的那个年代,生活在异国他乡寄人篱下的广大侨胞所受的种种凌辱,炎黄子孙殷切盼望祖国早日强大的强烈心愿时,抑制不住地流出了眼泪,同学们也被深深地触动了。

  从八十年代初,我曾六次被聘为兼职辅导员和班主任,曾多次应邀为新生作《珍惜青春,刻苦学好人体解剖学》的讲座,我们教研室制定了《教书育人工作规范》和《包班计划》,还开展了《学导式教学法》和《第二课堂活动》。我们组织学生参加与专业有关的劳动和标本制作,到社会上进行“无烟日”宣传和医疗咨询,到监狱参观并向犯人赠送书籍等。在活动中,老师们的为人师表和言传身教,深深影响着每个同学。在一次清理尸体标本的劳动中,同学们看到我气喘吁吁地工作着,关切地说:“老师,您岁数这么大,累得都喘不过气来了,我们心里很难受,您在一旁指挥就行了。”我的行动起到了很好的表率作用,同学们不怕脏不怕累,很好地完成了任务。对这些年轻可爱的预备期“医生”们,这些都是很好的自我教育活动,使他们真正理解“人民医生”的确切含义,体验人生的真正价值。

  我在教学上取得的一点成绩,应该得益于当初受过严格规范的培训和教育。教研室对青年教师有一套比较完善的培养计划,以老带新,定期考核。在老教师的帮助指导下,每个青年教师都要独立完成一具尸体标本的解剖,这对于扎实地掌握专业知识,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在教学工作中,我始终保持一种良好的心态,诚实待人,认真工作,虚心向所有老师学习,学习他们的优点和长处。

  我体会到,一个人的教学风格和良好的教学效果,不能一蹴而就,而是长期摸索和经验积累的结果。要按照教学大纲认真制定教案,教案要具体体现教材内容的归类、重点和难点。还必须认真对待教学的各个环节,其中认真备课写好讲稿,是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保证。一个好的讲稿,必须要精选内容,文字简练,层次清晰,主次分明,重点突出。讲稿不能一成不变,随着医学科学的迅速发展,新知识的不断涌现,讲稿内容必须根据不同的授课对象,不断补充、更新和完善,要抱着“我永远都是第一次”的理念面对教学。授课是教师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一门艺术。讲稿内容能否得到充分展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的学习效率能否提高,关键在于教师。当你站在讲台时,首先要面带微笑向学生问个好,这是开始上课的一种亲切警示。授课中,要合理安排工整的板书和多媒体。要准确熟练运用各种教具、模型、标本和挂图的指认,创造性的黑板构图,对学生加强记忆巩固知识很有帮助。要尽量做到语言简练生动幽默,适当结合临床病例和医疗事故进行讲解,能使同学们认识到学好解剖课的重要性。课堂上,老师要求学生精力集中,同样,老师也必须做到全神贯注。发现同学皱着眉头双眼凝视时,说明他们对所述内容没有听懂,必须复述,对一些难点,还要结合形体语言来表达。教师的一个眼神、手势、声调…时时都能起到诱导作用。发现学生精力不集中或瞌睡时,可以敲敲黑板改变语气提示:“这是必考内容”,顿时,同学抑制的大脑皮质又能重新进入兴奋状态,瞪大眼睛又重新进入师生之间的交流状态。灵活掌握授课过程中的提问和留思考题,对提高师生之间的同步思考,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很有益处。哪些内容必须掌握,哪些概念必须记住,哪些难点该如何记忆和分析,是在小结中必须强调的。

  四十一年来,我面对的授课对象有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大专生、临床专科医生、外国研修生等,我还担任过两届英语班的解剖教学。对象不同,要求不同,授课内容、深度和难度差别很大,教学手段和方法,也随之改变。值得欣慰的是,同学们和同行们对我的讲课还是非常肯定的,他们说:“听许教授的课是一种享受。”来自日本东京东海医疗专门学校和大阪医疗专门学校的两位校长及研修生,对我的授课,给予了高度评价,他们说:“中国的教授真棒!责任心很强!许教授在日本的人气很旺!”在每次结业典礼和欢送会上,学生们以特有的方式拥抱亲吻我时,我真正感到做为一个中国教授的自豪。知识没有国界,侨心彼此凝聚,在出国探亲时,我应当地的中华医院和校友会的邀请,无偿为医生和中老年朋友作了三场医学讲座,令我没想到的是,当地报纸用中、印尼文连续报导了三天。我为母校争了光,为祖国争了光,也实现了我回国时许下的“一定为华侨争光”的诺言。

  回顾过去,我切身体会到,艰苦环境是考验人、锻炼人、培养人的好课堂。!感谢老师!感谢母校!感谢祖国!如今,看到母校旧貌换新颜、欣欣向荣、蓬勃发展的景象,心里感到由衷的高兴。每当我看到我的学生们在各自的岗位上辛勤工作、成为栋梁之材,每当我接到来自五大洲像雪片般飞来的新年贺卡时,心中感到无比幸福。虽然我已年过六旬,依然有一颗年轻的心,校友之间、师生之间的真挚感情、欢乐和享受,是任何东西不能替代的。我热爱崇高的教育事业,我将继续以美好心灵去追求绚丽的人生!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友情链接: 首都医科大学 更多>>>
版权所有:首都医科大学校友会 2005-2010
联系我们:首都医科大学校友会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右安门外西头条10号
电话:010-83911417 E-mail:cmuaa@ccm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