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校友会 新闻信息 通知公告 校友动态 校友风采 校友查询 校友专栏 校友捐赠 下载园地
 
 
热点资讯  
校友风采
友情链接
校友会
新闻信息
通知公告
校友动态
校友专栏
下载园地
图片新闻
 
校友风采
 
寸草当报春晖暖 姜玉关
发布日期:2013-04-17 字号:[ ]

  姜玉关,男,1952年11月出生于北京市房山区普通农民家庭,1973年—1975年就读于北京第二医学院(现首都医科大学)医疗系,毕业后志愿分配到地处山区、条件艰苦的房山区河北卫生院工作。1988年起任河北卫生院院长; 1985年,率先在北京市郊区县开展了四肢骨折外固定手术;同年,吸引外资捐款建立中国红十字会房山儿童康复中心,1998年建成投入使用;1998年4月,调任房山区良乡医院院长。

  生存的意义并不在于一个人做了多少事情,而在于他所做的每一件事情是否能体现他的人生价值,在于他是否真正地不图回报地付出过。作为一名在卫生战线上工作了三十年的医者,无论是在临床诊室,还是在手术台;无论是当“天使”的普通一员,还是在领导岗位上任职;无论是在最基层的乡村卫生院,还是在物质条件较好的城市医院,我都时刻用自己的实际言行去诠释“天使”的真正内涵,体现传统文化所赋予的美德概念:“医者为仁”。人说“世间自有公道,付出总有回报”,回报的形式多种多样,有名也有利。但这些对我来说都不重要,看到患者康复的笑容,看到他们健康地生活,这才是最可贵的回报,才是我“医者为仁”的真正诠释。

  在我眼里,峰峦叠嶂的群山以她伟岸的身躯撑起了我的祖辈世代生息的天地;在我的眼里,这片天地是根,凝结着我扯不断的情缘。“医者为仁”,我把改变大山医疗环境视为我圆梦的起点。

  我出生在京郊西部深山区佛子庄乡佛子庄村,祖辈世代为农。1968年初中毕业后,我被乡亲们推荐当上了乡村医生,开始了从医生涯。贫穷的大山、有限的知识、乡亲们被疾病所扰的痛苦……这一切使我树志,当以寸草回报春晖的情感,以医德、医技报效我的家乡。我恨不得医技如小草逢春一样勃勃窜出。恰恰“天遂人愿”,1972年,我被推荐进入北京第二医学院学习。乡亲们给我留下的心理烙印促使我在校期间拼命学习,如饥似渴地获取医学知识。1975年底,我被分配回到我的家乡河北中心卫生院工作,回到了最需要我的地方。这是圆梦的起点。

  当一名大学生满怀希望地踏上工作岗位并矢志大展宏图的时候,也许现实将出乎意料的残酷,而使你陷入一种迷茫。当我迈进河北中心卫生院的时候,几乎惊呆了:一片破旧不堪的平房,卫生院简直是个牧羊场,院内荒草足有半人高,成群的牛羊乱蹦乱跑,医务人员也是农不农医不医,全院最值钱的设备仅是一台已经使用十余年的东方红牌200m A X光机。四年苦读寒窗苦,报效由门门已破。难道我要在这样的环境中干一辈子吗?在我迷茫动摇的时刻,至今让我难以忘怀的一幕坚定了我的信心和勇气:我的家乡盛产煤,挖煤卖钱是当地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那年冬天,雪花纷飞,我那间应诊的小小诊室突然涌进了二十多位矿工,他们从三十里外的大山深处英水村来,用门板抬来了一位35岁的矿工,他的工友们抬他走了6个小时山路,奔波到达卫生院,他们把抢救病人的希望寄托在了我们房山区河北沟这所最大的卫生院身上。我紧急施治,但这位患病的矿工已测不到血压,诊断为肠扭转、肠坏死、腹膜炎、感染中毒性休克。一条生命就这样被“拒之门外”。患者的需要使我从迷茫中警醒,成为我留在山区的最大动力源泉。从那以后,我很少休息,吃住就在我的门诊室,甚至连续30天值夜班,我横下一条心:病人的需要就是我的职责,就是我前进的方向。为了适应山区需要,我全面学习医疗技术,对山区农民常患的疾病,尤其是对山区产煤区外伤手术多的实际,我发誓要成为行家里手。为了熟练掌握外科血管吻合手术和骨折内固定手术,我挤出时间去向专家学习请教;为增加临床经验,我用工资购买家兔、山羊等小动物,和科里的同事们一起进行临床实验。几个月后,小小乡镇卫生院便能承担手外伤血管吻合手术和骨折内固定手术。之后,针对山区血源少,患者创伤多的实际,在专家的启发下,我又率先在乡镇卫生院开展了骨折外固定手术,从而填补了乡镇卫生院的医疗空白。艰苦的工作条件和紧张充实的服务内容,使我更加认识到“天使”的深刻内涵。

  在圆梦中,不管客观条件如何变动,但我始终不忘北京第二医学院对我的教诲,一切为了患者。正是这种“情缘”使名不见经传的山区卫生院成了中国红十字总会瞩目的地方。

  弹指一挥间,我已在乡镇卫生院工作了23年。医院条件改变了,医务人员的面貌变化了,我也由一名普通医务工作者走上了院长这个领导岗位。把职业当做事业,当做为人民服务的资本的初衷没有变,把患者的笑容当作最大满足的心没有变,这些是我医者为仁的前进阶梯。23年间,我先后成功进行了大小手术7000余例,仅骨折外固定手术就进行了200余例。因此,我成为全国仅有11名的全国骨科外固定学会会员。同时,我在领导岗位上带领全院医务工作者建成了一所群众最依赖最贴心的乡镇卫生院。

  1982年,由于采煤区行政隶属关系的变动,我所工作的河北中心卫生院成了实际的三不管单位,工资待遇下降。受利益驱动,几年间,大部分职工纷纷调走。本来承担着房山区河北沟100里12万人口的河北中心卫生院,门诊量逐年下降,到1987年,年业务量已降至最低点,卫生院再次出现荒草丛生、牛羊成群的场面。在这样的情况下,由于领导的信任、职工的拥戴和群众的呼声,我通过竞聘上岗,于1988年担任了院长职务。虽然职务身份变了,但我行事做事的原则没有变,我始终坚持一个标准:凡是对人民医院事业有利的,我们就要做,一切都是为了病人。于是,在为人民服务的棋盘上,我走了三步棋:第一步棋,首先要彻底改变卫生院的面貌,在当地乡亲的心目中重新树立好形象。改变面貌形象的资金从何而来?凭着自己亲属多、朋友多的面子,我沿着我们河北沟大小四十多个村庄、企事业单位、集体和个人,要求人家无偿支援钱物给医院帮助改变面貌。我用大家支援的4万多元钱购买了新病床及新被褥,里外粉刷了墙壁,添置了一些小型医疗设备,绿化了医院环境,初步改变了医院的破旧面貌,改变了百姓心目中不好的形象。

  第二步棋是提高医院技术水平,与大医院攀高枝,在提高医院声誉的同时借鸡下蛋。我们先后与北京友谊医院、房山等地区多家大医院建立业务联系,聘请知名专家进山区坐诊,帮助提高医院声誉,解决疑难问题。同时选送许多优秀医护人员到大医院进修深造,通过技术传帮带我们先后在河北中心卫生院开展了腰椎间盘突出、人工股骨头置换、骨折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手术及骨折外固定手术,小小卫生院有了起色,许多疑难重症病人不再外转,就地治疗,在为人民服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三步是关键,健全完善规章制度,使职能作用的发挥规范到有序和健康的轨道。上任后,我重新制定和完善了66条规章制度,既规定工作的运行程序、效果,又增加工作透明度。“医者为仁”的理念使河北中心卫生院打响了“一切为了患者”的应有本色。担任河北中心卫生院院长的十年间,我以垂范赢得了民心、赢得了社会的认可。十年,年业务收入由40万元升至500万元,医院建筑面积也由过去的3000平方米,扩建到了8000平方米。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小小山区乡镇卫生院所发生的变化引起了中国红十字会的关注。他们把信任热情投给了这所被群山环抱的河北中心卫生院,中国儿童康复中心借助外资建在了这里。山区引进的第一笔外资为群山增添了医疗亮点。几年间,河北中心卫生院儿童康复中心使全国许多残疾儿童在这里获得了新生。

  有时圆梦会遇到一种你不曾想到的挑战,在挑战面前,你陷于困难之中,能否把战胜困难视为圆梦的机遇?这是对我的一次考验。我没有动摇,我把新的挑战当作“医者为仁”另一层面的境界追求。

  1998年4月,正当房山区政府东移至良乡的时候,老字号的良乡医院却呈现出了不景气的势头。面对这种困境,区卫生局把我从如日中天的河北中心卫生院调至良乡医院任院长。这是一次检验,是固守成绩,还是临危受命?毕业时,学院党组织对我的叮咛,使我清楚地认识到:这是责任!为了患者,这是“医者为仁”的另一个境界。我义无反顾地走上了新的岗位。从那一天起,我牢记在更高的位置上,必须以率先垂范的感召力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在创建和谐医院、和谐医患关系中有更大作为。职务高了,意味着担子重了、责任大了、为患者服务的平台广阔了,这不是圆梦的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学院对我的希望使我在这所平台看到了更需付出的奋斗前景。

  良乡医院原是房山区第二所大医院,拥有职工近千人,而当时它的各项软硬件建设都与它的地位要求不适应。围绕和谐主题,调整各项关系则成了我主要思考的问题。为此,我深入科室、深入病房、深入职工家中和社区,详细进行调查研究,以掌握的第一手资料去理出调整各种关系的有效途径。创建良好、和谐的医患关系是根本,而这一根本的关键又在于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的医务人员队伍。而恰恰,当时良乡医院医务人员队伍人心散、结构乱、不思贤,当年分配来的二十余名大学生,本来都怀着满腔的热忱想在专业上一展身手,但却相继调离,到最后仅剩下了一人。一些中层领导“忌贤妒能”,不仅压制了人才,而且影响了患者享受良好的就医条件。因此,调整医务人员之间的关系,使其和谐相处便放在了首位。一方面,我亲自下病房、进手术室,真心启用青年专业人才担大梁,同时形成了“能者上,庸者下”的用人机制。另一方面,引进专业人才,在全院兴起“学知识重技术”的学习风气。这样一来,医务人员之间的关系明显好转,压制人才只图奖金不问效果的利己现象不见了。人人比技术、人人比学习、科室比贡献的和谐关系成了这支队伍的主流。,/p>

  建院50多年历史的良乡医院,不但基础设施薄弱,而且服务规模也不适应需求。在我调研走访中,就医难成了社区居民的最高呼声。区委、区政府把缓解区府人民就医难当做为民兴办实事的重要内容,乘这股东风,我们克服各种困难,新建了1.2万平方米的病房大楼。建楼期间,我跑手续、写材料、筹资金、搞协调,甚至边输液边工作。我说,在这件大事上,领导带头干活就能带动起大家的积极性。2003年,病房大楼提前投入使用,使区府良乡的医疗条件基本满足了社会的需求。在群众的赞扬声中和谐医疗关系的建立有了精神动力。

  综合效力的提升使良乡医院8年间发生了明显变化。每天门诊量由1998年的500人次增至现在的2200人次,增长了4倍,业务收入也由2800万元上升至今年的1.71亿元,增长了5倍。固定资产也由1998年的1580万元达到了本年的1.5亿元,增长了近10倍,职工平均收入也由98年的月平均814元,达到今年月平均3260元。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的可喜成绩,这些并非我个人的功劳,但党和人民却给了我很高的荣誉,从1990年至今,我先后被北京矿务局、房山区卫生局,房山区委区政府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1995年获北京市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2001年获北京市“五一”劳动奖章。

  三十年的行医经历丰富了我的人生,有人认为我是成功的。成功是什么?是让每一位患者都笑着走出医院,但达到这一步还需要付出更艰辛的努力。我只是在成功的道路上迈出了一小步,而这每一步都凝聚着人民的支持与鼓励。对医疗巅峰的攀登是永无止境的,今后我将继续用我的辛劳付出写亮“医者为仁”的精神。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友情链接: 首都医科大学 更多>>>
版权所有:首都医科大学校友会 2005-2010
联系我们:首都医科大学校友会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右安门外西头条10号
电话:010-83911417 E-mail:cmuaa@ccm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