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校友会 新闻信息 通知公告 校友动态 校友风采 校友查询 校友专栏 校友捐赠 下载园地
 
 
热点资讯  
校友风采
友情链接
校友会
新闻信息
通知公告
校友动态
校友专栏
下载园地
图片新闻
 
校友风采
 
细节决定品质,厚积才能薄发  李 非
发布日期:2013-04-17 字号:[ ]

  李非,男,1961年9月出生,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1984年毕业于首都医科大学医疗系,1994年公派赴日本川崎医科大学消化器外科留学。现任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普外科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外科实验室主任,中华肝胆外科杂志编委。

  做了二十多年外科大夫,有许多心得要告诉学弟学妹们,但归纳起来,最重要的是两句话:细节决定品质,厚积才能薄发。

  我记得这样一位病人,是我刚做住院医生时管的一个病人,手术后出现发热,原因一时搞不清楚,那天晚上我一边翻书一边思考,对病人发热的原因进行了仔细的分析,写了整整一页纸的病程记录。第二天查房,孙家邦教授非常仔细地看了这段记录,并对我的努力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这给了我极大的成就感,也让我对临床工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那以后,我对每一个经管的病例都按照这个方法进行观察和分析,而几乎在每个病人身上,我都能发现一些有趣的问题。通过这样的训练,我的临床诊治能力迅速提高,多次在住院医病历比赛中获奖,也逐渐受到了科室和医院领导的重视,终于走上了科室领导岗位。

  1994年,我得到公派赴日本川崎大学留学的机会。在日留学期间,给我印象最深的不是那些高级的仪器设备,新颖的手术方法,而是日本医生重视细节到近乎苛刻的治学精神。仅以胃肠道恶性肿瘤的手术为例,手术后都是由低年大夫挑淋巴结,在我们的医院,一般的做法是花十分钟匆匆忙忙的挑几个大的淋巴结送一下病理检查就完了。而日本有全国统一的工作表格,临床医生把切除的标本按照解剖形态摆好、固定后,象手术一样仔细解剖,血管骨骼化,所有淋巴结均按组别分装送检,这一步工作花费的时间常常抵得上一台手术。日本的胃肠道恶性肿瘤诊治规约能够在国际上独树一帜,与欧美指南分庭抗礼,与日本的医生经过如此系统严格的训练是有直接的因果关系的。

  反观我们自己,在这方面做得非常不够。例如我们科曾经治疗过的一位病人,入院诊断是腹部皮下脂肪瘤,病史和查体所见都很符合这个诊断,手术后病理却是“腺癌转移”!复习病历,发现术前常规胸片没有取,追回来一看,右下肺外带团块,边缘毛刺样改变,一个非常典型的外周型肺癌,一个非常典型的诊断延误!而类似的情况在我们的工作中时有发生,原因何在?值得我们每个医生深思。

  近年流行一本书,书名叫《细节决定成败》,这句话确实可以作为我们临床工作者的座右铭。同样在一个单位学习/工作,为什么有的学生/医生能干得津津有味,业务水平进步很快?是否重视细节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对于细节的重视、观察、思考,可以挽救垂危的生命,可以使“枯燥”的日常工作变得兴意盎然,可以发掘出大量有价值的科研课题,可以使我们充分体会到临床医学的魅力,使临床工作变成一个充满激情与乐趣的过程。反之,以完成任务的心态来对待工作,觉得医疗工作只是为了养家糊口而不得已为之,工作必然粗糙,迟早会犯连自己也不能原谅的低级错误,如果再不能从错误中猛醒,就会形成恶性循环,把自己置于无法摆脱的痛苦,把病人置于无处不在的危险之中。

  接触过临床工作过的同学一定会有这样的感受:那些决定成败的细节,其实我们大家都遇到了,为什么上级医师经常能够一针见血,而我们却常常视而不见呢?换句话说,如何才能从大量司空见惯的细节中发现有价值的线索呢?

  去年年底,为了纪念恩师孙家邦教授从医50周年,我们办了一个party,其中一个节目是将孙教授从医以来有纪念意义的照片串成幻灯,边放边讲述其中的故事。大家最熟悉的一张照片是孙教授伏案读书的照片。因为只要不上手术、不查房,任何时间进到他的办公室,我们都会看到他在读书。这么多年下来,我们科里无论年轻还是年老的大夫,人人心中都已经有了这样一张照片。一个优秀的医生所具有的敏锐的观察能力、深刻的分析能力与睿智的处置能力,必然来源于长期的、科学的学习与积累,这就是我要告诉大家的第二句话:厚积才能薄发。

  外科界的经典著作《克氏外科学》第11-15版的扉页的上有这样一段话:“It is not astonishing with how little reading a doctor can practice medicine but it is not astonishing how badly he may do it. ”作为一名合格的医师,必须时刻把理论学习和临床实践紧密的结合在一起,终身学习,不断重复从临床需求出发学习理论,以最新理论指导临床工作的认识循环。当今医学已经进入循证医学时代,更要求我们在勤于学习的同时善于学习,尤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要善于利用时间。世界上有一件事可能是绝对公平的,那就是每人每天都有二十四小时。而临床工作的固有特点是时间的高投入和不确定性。因此,如何适应这一特点,有效的学习,有效地利用时间就成为每一个医生都必须解决的问题。我的体会,一是要合理安排学习内容,利用好一切零星时间;二是要勤于思考,时刻做个有心人,正如我们的老校长吴阶平教授所说:“机遇只垂青于那些有准备的头脑。”

  2.不但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也要重视实践技能的磨练。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许多知识是理论性很强,还有许多知识则表现为操作的技巧,以我所从事的外科学而论,每一个切割、缝合的动作,固然有它的解剖、生理的基础,但是没有扎实的手术基本功也是不可能完成的。其实就是在分子生物学、免疫组织化学、组织培养等基础医学当中,很多操作技巧往往也是试验成败的关键所在。对于这些技能,我们在学习时要给予应有的重视。

  3.要重视非本专业知识的储备。现代医学分支越来越细,但疾病对患者的影响始终是全身性、多方面的,而且随着人口的老龄化,合理地处理伴随疾病对治疗的成功也有着越来越大的影响。所以说,一个成功的手术,首先是手术指征的准确把握,而不是手术操作的精准到位。而一个手术的成功,更离不开高质量的术前术后处理。老一辈外科学家经常说:“一个好的外科医生应该首先是一个好的内科医生。”即是要求我们不但要掌握好自己专业的知识,更要学习内科、妇产科、儿科、影像科等相关专业的知识。各门不同学科的知识就好像地面上的井:表面上看去分别坐落在不同的部位,但在某一深度往往是相通的。

  4.要有深厚的人文底蕴。当前,医患纠纷频频发生,这里面当然有各种复杂的原因,但是通过参与这类纠纷的调解,我发现患者的不满常常不只是因为疾病疗效不佳,由于我们的医生尤其是年轻医生缺乏沟通和交流的技巧而引起患者及其家属的误解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这个问题的实质是我们旧有的学习模式与知识结构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生物医学模式的需求,因此,作为医生,在重点学习医学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还要适当学习心理学、法律、文学、美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打下深厚的人文底蕴,才能很好的实现我们治病救人的理想。

  我一直记得这样一位病人。那时我刚毕业没多久,收治了一名28岁的结肠癌患者,小伙子是一个水库的管理员,康复后拎着两条鱼来表示感谢。当时的交通很不方便,从水库得先步行,再搭乘马车,然后才能到长途汽车站,小伙子为了早点赶到医院,凌晨三四点就起来赶路了。他到医院时,我已经进了手术室,仅仅是为了当面表示感谢,从上午九点到下午五点,小伙子在手术室门口整整等了一天!当时我破例收下了他的这两条鱼,因为这两条鱼代表了他对我们工作最真诚、最朴素的的肯定与感激。

  毋庸讳言,现在的医疗环境并不是很宽松,做一名医生,工作时间长、压力大、收入有限,确实非常辛苦,但每次我感到疲惫的时候,总会有这样的感激激励我继续走下去——医生有别的职业无法享受的快乐:每次成功的救治一个病人,看到他的生命因你的劳动得以延续,看到他们重返工作岗位,重新为社会做出贡献,那份成就感会让你觉得再苦再累也是值得的!而要享受这份成就感,仅仅有良好的愿望是不够的。认真负责、时时注意细节,长期积累、厚积而薄发,是每个临床医生成才的必由之路。我愿以此与学弟学妹们共勉。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友情链接: 首都医科大学 更多>>>
版权所有:首都医科大学校友会 2005-2010
联系我们:首都医科大学校友会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右安门外西头条10号
电话:010-83911417 E-mail:cmuaa@ccmu.edu.cn